跳至主要內容
:::

整合查詢查詢結果

司法解釋 > 憲法法庭裁判(新制)

1.
判決字號:
判決日期:
民國 112 年 08 月 14 日
主文:
一、刑事訴訟法第 17 條第 8 款規定所稱法官「曾參與前審之裁判者」 ,係指法官就同一案件之審級救濟程序,「曾參與下級審之裁判」, 不包括「曾參與發回更審前同審級法院之裁判」之情形,與憲法第 16 條保障訴訟權之意旨,尚無違背。於此範圍內,司法院釋字第 178 號解釋毋庸補充或變更。 二、法官就同一案件,曾參與據以聲請再審或提起非常上訴之刑事確定裁 判者,於該再審(包括聲請再審及開始再審後之本案更為審判程序) 或非常上訴程序,應自行迴避,不得參與審判。刑事訴訟法未明文規 定上開法官迴避事由,與憲法第 16 條保障訴訟權之意旨有違。有關 機關應於本判決公告之日起 2 年內,於刑事訴訟法明定上開法官迴 避事由。於修法完成前,刑事訴訟再審及非常上訴程序之新收與繫屬 中案件,審理法院應依本判決意旨辦理。 三、中華民國 80 年最高法院第二次發回更審以後之民、刑事上訴案件分 案實施要點第 2 點(及 98 年、101 年之修正版本,內容相同; 108 年修正之版本僅更名為最高法院第二次發回更審以後之民刑事上 訴案件分案實施要點,內容相同)及最高法院刑事案件分案實施要點 第 9 點第 1 項第 1 款規定,最高法院第三次發回更審以後之刑 事上訴案件(即最高法院就同一案件之第四次審判起),均分由最後 發回之原承審法官辦理,與憲法第 16 條保障訴訟權之意旨,均尚無 違背。 四、最高法院 83 年度第 8 次刑事庭庭長會議決定:「二、重大刑案… …撤銷發回後再行上訴,仍分由原承辦股辦理」,及最高法院刑事案 件分案實施要點第 9 點第 1 項第 2 款規定,將重大刑事案件發 回更審再行上訴之案件仍交由原承審法官審理,與憲法第 16 條保障 訴訟權之意旨,均尚無違背。 五、最高法院 29 年上字第 3276 號刑事判例:「……推事曾參與第二審 之裁判,經上級審發回更審後,再行參與,其前後所參與者,均為第 二審之裁判,與曾參與當事人所不服之第一審裁判,而再參與其不服 之第二審裁判者不同,自不在應自行迴避之列」部分,與憲法第 16 條保障訴訟權之意旨,尚無違背。 六、聲請人一、聲請人四至五十二關於法規範憲法審查之聲請為無理由, 均駁回。 七、聲請人三聲請裁判憲法審查部分,最高法院 111 年度台抗字第 657 號刑事裁定違憲,廢棄並發回最高法院。 八、聲請人三十九就最高法院 111 年度台上字第 2479 號刑事判決聲請 裁判憲法審查部分,駁回。 九、附表二所列聲請人有關暫時處分聲請部分,均駁回。
2.
判決字號:
判決日期:
民國 112 年 07 月 21 日
主文:
中華民國 98 年 5 月 27 日修正公布之所得稅法第 114 條之 2 第 1 項第 1 款規定:「營利事業有下列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應就其超額分 配之可扣抵稅額,責令營利事業限期補繳……:一、違反第 66 條之 2 第 2 項、第 66 條之 3 或第 66 條之 4 規定,虛增股東可扣抵稅額 帳戶金額……致分配予股東或社員之可扣抵稅額,超過其應分配之可扣抵 稅額者。」( 107 年 1 月 1 日起修正施行,增列「 106 年 12 月 31 日以前」等語,規範意旨相同),除依同法第 73 條之 2 但書規定 ,未分配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部分實際繳納稅額所生之可扣 抵稅額外,不論營利事業虛增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金額,形成形式上超額 分配可扣抵稅額之情形,是否因此可能致國家稅源流失,概依超額分配之 可扣抵稅額,責令營利事業補繳差額,就股東全部為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 之個人,及在中華民國境內無固定營業場所及營業代理人之營利事業部分 ,牴觸憲法第 7 條平等權保障,於此範圍內,應自本判決公告之日起失 其效力。
3.
判決字號:
判決日期:
民國 112 年 04 月 28 日
主文:
一、中華民國 91 年 2 月 6 日修正公布之證券交易法第 175 條規定 :「違反……第 43 條之 1……第 3 項……之規定者,處 2 年以 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 180 萬元以下罰金。」第 43 條之 1 第 3 項規定:「任何人單獨或與他人共同預定取得公開發 行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達一定比例者,除符合一定條件外,應採公開 收購方式為之。」第 43 條之 1 第 4 項後段規定:「……前項之 一定比例及條件,由主管機關定之。」(上開 3 項條文,嗣經修正 ,現行法僅微調文字,規範意旨相同)及公開收購公開發行公司有價 證券管理辦法第 11 條第 1 項規定:「任何人單獨或與他人共同預 定於 50 日內取得公開發行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百分之二十以上股份 者,應採公開收購方式為之。」結合上開四規定,係對違反應公開收 購規定者,科以刑罰制裁,與刑罰明確性原則均尚屬無違。 二、上開證券交易法第 43 條之 1 第 4 項後段規定,與授權明確性原 則尚屬無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