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整合查詢查詢結果

司法解釋 > 憲法法庭裁判(新制)

1.
判決字號:
判決日期:
民國 113 年 01 月 26 日
主文:
一、中華民國 109 年 1 月 15 日修正公布並自同年 7 月 15 日施行 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19 條第 3 項規定:「犯第 4 條至第 9 條、第 12 條、第 13 條或第 14 條第 1 項、第 2 項之罪,有事 實足以證明行為人所得支配之前 2 項規定以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 ,係取自其他違法行為所得者,沒收之。」無涉罪刑法定原則、罪責 原則及無罪推定原則。前開規定所定「其他違法行為」,係指刑事違 法行為。至於所稱「有事實足以證明」,應由檢察官就「行為人所得 支配之上開條例第 19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以外之財物或財產 上利益,係取自其他違法行為所得」之事實,負舉證之責;法院綜合 一切事證,經蓋然性權衡判斷,認定行為人所得支配犯罪所得以外之 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有高度可能性係取自其他違法行為所得者,即為 已足。惟法院不得僅以被告無法說明或證明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之合法 來源,即認定屬其他違法行為所得;且應於訴訟中充分確保被告聲請 調查證據及辯論之權利,俾兼顧被告受法院公平審判權利之保障。就 此而言,前開規定未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憲法第 23 條比例原則、 憲法公平審判原則,與憲法第 15 條保障財產權、第 16 條保障訴訟 權之意旨均屬無違。 二、中華民國 104 年 12 月 30 日修正公布並自 105 年 7 月 1 日施 行之刑法第 2 條第 2 項規定:「沒收……,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其中涉及前開條例第 19 條第 3 項規定部分,無涉罪刑法定原則 ,亦與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及信賴保護原則均屬無違。 三、聲請人之聲請駁回。
2.
判決字號:
判決日期:
民國 112 年 08 月 04 日
主文:
一、刑事訴訟法第 159 條之 3 第 1 款及第 3 款規定:「被告以外 之人於審判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其於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 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經證明具有可信之特別情況,且為證明犯罪 事實之存否所必要者,得為證據:一、死亡者。……三、……所在不 明而無法傳喚或傳喚不到者。」係刑事訴訟上為追求發現真實而將未 到庭證人之法庭外陳述採為證據,致減損被告防禦權之例外規定。法 院於適用上開規定時,除應從嚴審認法定要件外,並應確保被告於訴 訟程序上獲得相當之防禦權補償,使被告於訴訟程序整體而言,仍享 有充分防禦權之保障;且未經被告當庭對質、詰問之未到庭證人於檢 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不得為法院論 斷被告有罪之唯一或主要證據,俾使發現真實之重大公益與被告於刑 事訴訟程序受法院公平審判權利之保障間獲致平衡。於此範圍內,上 開規定尚不牴觸憲法第 8 條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與第 16 條訴訟權保 障之意旨。 二、聲請人一至五就上開規定之聲請均駁回。 三、聲請人一及三其餘聲請均不受理。 四、聲請人四及五有關暫時處分之聲請均駁回。
3.
判決字號:
判決日期:
民國 112 年 01 月 13 日
主文:
一、祭祀公業條例第 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本條例施行前已存在之 祭祀公業,……無規約或規約未規定者,派下員為設立人及其男系子 孫(含養子)。」暨同條第 2 項規定:「派下員無男系子孫,其女 子未出嫁者,得為派下員。該女子招贅夫或未招贅生有男子或收養男 子冠母姓者,該男子亦得為派下員。」未涵蓋設立人其餘女系子孫部 分,牴觸憲法第 7 條保障性別平等之意旨。 二、上開祭祀公業設立人之女系子孫(以現存親等近者為先),尚未列為 派下員者,均得檢具其為設立人直系血親卑親屬之證明,請求該祭祀 公業列為派下員,並自請求之日起,享有為該祭祀公業派下員之權利 及負擔其義務,但原派下員已實現之權利義務關係不受影響。 三、其餘聲請不受理。
4.
判決字號:
判決日期:
民國 111 年 12 月 30 日
主文:
最高行政法院 103 年 8 月份第 1 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外籍 配偶申請居留簽證經主管機關駁回,本國配偶……提起課予義務訴訟,行 政法院應駁回其訴」,僅係就是否符合提起課予義務訴訟之要件所為決議 ,其固未承認本國(籍)配偶得以自己名義提起課予義務訴訟,惟並未排 除本國(籍)配偶以其與外籍配偶共同經營婚姻生活之婚姻自由受限制為 由,例外依行政訴訟法第 4 條規定提起撤銷訴訟之可能。於此範圍內, 上開決議尚未牴觸憲法第 22 條保障本國(籍)配偶之婚姻自由與第 16 條保障訴訟權之意旨。
5.
判決字號:
判決日期:
民國 111 年 12 月 23 日
主文:
一、全民健康保險停保及復保制度影響被保險人權利義務,並涉及重大公 共利益,其重要事項之具體內容,應有法律或法律明確授權之命令為 依據,始符法律保留原則之要求。全民健康保險法施行細則第 37 條 第 1 項第 2 款規定:「保險對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得辦理停保 ,由投保單位填具停保申報表一份送交保險人,並於……出國期間, 暫時停止繳納保險費,保險人亦相對暫時停止保險給付:……二、預 定出國 6 個月以上者。但曾辦理出國停保,於返國復保後應屆滿 3 個月,始得再次辦理停保。」及第 39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 保險對象停保後,應依下列規定辦理:……二、預定出國 6 個月以 上者,應自返國之日復保。但出國期間未滿 6 個月即提前返國者, 應自返國之日註銷停保,並補繳保險費。」未有法律明確授權,即就 全民健康保險停保及復保等權利義務關係重要事項逕為規範,違反法 律保留原則,至遲於本判決公告之日起屆滿 2 年時,失其效力。 二、上開二規定就停保及復保所設要件,尚未牴觸憲法第 23 條比例原則 ,與憲法第 22 條保障管理自身健康風險之自主決定權及第 15 條保 障財產權之意旨尚無違背,亦無違憲法第 7 條保障平等權之意旨。
6.
判決字號:
判決日期:
民國 111 年 05 月 27 日
主文:
一、刑事訴訟法第 416 條第 1 項及其他規定,就檢察官依同法第 245 條第 2 項但書規定,禁止或限制辯護人於訊問時在場、筆記或陳述 意見之處分,未賦予被告、犯罪嫌疑人或其辯護人享有向法院聲明不 服、請求救濟之機會,於此範圍內,與有權利即有救濟之憲法原則不 符,違反憲法第 16 條保障訴訟權之意旨。相關機關應於本判決公告 之日起 2 年內,依本判決意旨修正刑事訴訟法,妥為規定。 二、於完成修法前,被告、犯罪嫌疑人或其辯護人,得準用刑事訴訟法第 416 條所定程序,就檢察官依同法第 245 條第 2 項但書規定,所 為限制或禁止辯護人於訊問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時在場、筆記或陳述意 見之處分,聲請所屬法院撤銷之。 三、其餘聲請不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