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整合查詢查詢結果

司法解釋 > 大法官解釋(舊制)

301.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29 日
解釋文:
都市計畫法制定之目的,依其第一條規定,係為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並促進市、鎮、鄉街有計畫之均衡發展。都市計畫一經公告確定,即發生 規範之效力。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各級政府所為土地之使用或徵收,自應 符合已確定之都市計畫,若為增進公共利益之需要,固得徵收都市計畫區 域內之土地,惟因其涉及對人民財產權之剝奪,應嚴守法定徵收土地之要 件、踐行其程序,並遵照都市計畫法之相關規定。都市計畫法第五十二條 前段:「都市計畫範圍內,各級政府徵收私有土地或撥用公有土地,不得 妨礙當地都市計畫。」依其規範意旨,中央或地方興建公共設施,須徵收 都市計畫中原非公共設施用地之私有土地時,自應先踐行變更都市計畫之 程序,再予徵收,未經變更都市計畫即遽行徵收非公共設施用地之私有土 地者,與上開規定有違。其依土地法辦理徵收未依法公告或不遵守法定三 十日期間者,自不生徵收之效力。若因徵收之公告記載日期與實際公告不 符,致計算發生差異者,非以公告文載明之公告日期,而仍以實際公告日 期為準,故應於實際徵收公告期間屆滿三十日時發生效力。
302.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15 日
解釋文:
憲法第十六條保障人民有訴訟之權,旨在確保人民有依法定程序提起 訴訟及受公平審判之權利,至訴訟救濟應循之審級、程序及相關要件,應 由立法機關衡量訴訟案件之種類、性質、訴訟政策目的,以及訴訟制度之 功能等因素,以法律為正當合理之規定。中華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修正公布之「肅清煙毒條例」 (八十七年五月二十日修正公布名稱為:「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第十六條前段規定:「犯本條例之罪者,以地方法 院或其分院為初審,高等法院或其分院為終審」,對於判處有期徒刑以下 之罪,限制被告上訴最高法院,係立法機關鑑於煙毒危害社會至鉅,及其 犯罪性質有施保安處分之必要,為強化刑事嚇阻效果,以達肅清煙毒、維 護國民身心健康之目的,所設特別刑事訴訟程序,尚屬正當合理限制。矧 刑事案件,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確定判決如 有違背法令,得依非常上訴救濟,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七條、第四百四 十一條定有明文。就第二審法院所為有期徒刑以下之判決,若有違背法令 之情形,亦有一定救濟途徑。對於被告判處死刑、無期徒刑之案件則依職 權送最高法院覆判,顯已顧及其利益,尚未逾越立法機關自由形成之範圍 ,於憲法保障之人民訴訟權亦無侵害,與憲法第七條及第二十三條亦無牴 觸。
303.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27 日
解釋文:
為加強道路交通管理,維護交通秩序,確保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交通 管理處罰條例對違反該條例之行為定有各項行政罰。同條例第九條第一項 規定應受罰鍰處罰之行為人接獲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後,得於十 五日內逕依各該條款罰鍰最低額,自動繳納結案。依同條例第九十二條授 權訂定之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標準及處理細則第四十一條第一 項及第四十八條第一項僅係就上開意旨為具體細節之規定,並未逾越母法 之授權,與法律保留原則亦無違背,就此部分與本院釋字第四二三號解釋 所涉聲請事件尚屬有間。至上開細則第四十一條第二項規定,行為人逾指 定應到案日期後到案,另同細則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違反道路交通管 理事件行為人未依規定自動繳納罰鍰,或未依規定到案聽候裁決者,處罰 機關即一律依標準表規定之金額處以罰鍰,此屬法律授權主管機關就裁罰 事宜所訂定之裁量基準,其罰鍰之額度並未逾越法律明定得裁罰之上限, 且寓有避免各行政機關於相同事件恣意為不同裁罰之功能,亦非法所不許 。上開細則,於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並無牴觸。至行為人對主管機 關之裁罰不服,法院就其聲明異議案件,如認原裁決有違法或不當之情事 ,縱行為人有未依指定到案日期或委託他人到案者,仍得為變更處罰之裁 判,乃屬當然。
304.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20 日
解釋文:
憲法第十五條規定人民之工作權應予保障,人民從事工作並有選擇職 業之自由。惟其工作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者,於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比例 原則之限度內,對於從事工作之方式及必備之資格或其他要件,得以法律 或視工作權限制之性質,以有法律明確授權之命令加以規範。中華民國七 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修正公布之民用航空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民用航空局 對於航空人員之技能、體格或性行,應為定期檢查,且得為臨時檢查,經 檢查不合標準時,應限制、暫停或終止其執業,並授權民用航空局訂定檢 查標準 (八十四年一月二十七日修正公布之同法第二十五條及八十七年一 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之第二十六條規定意旨亦同) 。民用航空局據此授權 於八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修正發布之「航空人員體格檢查標準」,其第四 十八條第一項規定,航空人員之體格,不合該標準者,應予不及格,如經 特別鑑定後,認其行使職務藉由工作經驗,不致影響飛航安全時,准予缺 點免計;第五十二條規定:「為保障民航安全,對於准予體格缺點免計者 ,應予時間及作業之限制。前項缺點免計之限制,該航空人員不得執行有 該缺點所不能執行之任務」,及第五十三條規定:「對缺點免計受檢者, 至少每三年需重新評估乙次。航空體檢醫師或主管,認為情況有變化時, 得隨時要求加以鑑定」,均係為維護公眾利益,基於航空人員之工作特性 ,就職業選擇自由個人應具備條件所為之限制,非涉裁罰性之處分,與首 開解釋意旨相符,於憲法保障人民工作權之規定亦無牴觸。
305.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07 日
解釋文:
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憲法第十一條有明文保障,國家應給予 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 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惟為兼顧對個人名譽、隱私及公共利益之保護 ,法律尚非不得對言論自由依其傳播方式為合理之限制。刑法第三百十條 第一項及第二項誹謗罪即係保護個人法益而設,為防止妨礙他人之自由權 利所必要,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之意旨。至刑法同條第三項前段以對 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係針對言論內容與事實相符者之保障 ,並藉以限定刑罰權之範圍,非謂指摘或傳述誹謗事項之行為人,必須自 行證明其言論內容確屬真實,始能免於刑責。惟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 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據資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 ,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亦不得以此項規定而免除檢察官或自訴人 於訴訟程序中,依法應負行為人故意毀損他人名譽之舉證責任,或法院發 現其為真實之義務。就此而言,刑法第三百十條第三項與憲法保障言論自 由之旨趣並無牴觸。
306.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6 月 09 日
解釋文: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二月五日修正公布之所得稅法第二條第一項規定: 「凡有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之個人,應就其中華民國來源之所得,依本法規 定,課徵綜合所得稅。」依法徵收之土地為出租耕地時,依七十八年十月 三十日修正公布之平均地權條例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應給與承租人之補償 費,核屬所得稅法第八條第十一款規定之所得,應依同法第十四條第一項 第九類所稱之其他所得,計算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財政部七十四年四月 二十三日台財稅第一四八九四號函謂:「佃農承租之土地,因政府徵收而 終止租約,其依平均地權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由土地所有權人所得之補償 地價扣除土地增值稅後餘額之三分之一給予佃農之補償費,應比照地主收 回土地適用所得稅法第十四條第三項變動所得之規定,以補償費之半數作 為當年度所得,其餘半數免稅。」係基於課稅公平原則及減輕耕地承租人 稅負而為之函釋,符合所得稅法上開各規定之意旨,與憲法第十五條、第 十九條、第二十三條規定並無牴觸。前述第一四八九四號函釋,係對耕地 承租人因政府徵收出租耕地自出租人取得之補償,如何計算當年度所得, 作成之釋示;而該部六十六年七月十五日台財稅第三四六一六號函:「個 人出售土地,除土地價款外,另自買受人取得之建物以外之地上物之補償 費,免課所得稅。該項補償費如係由耕作地上物之佃農取得者,亦可免納 所得稅。」係就土地買賣時,佃農取得之耕作地上物補償費免納所得稅所 為之詮釋,前者係其他收益所得,後者為損失補償,二者之性質互異,自 難相提並論,與憲法第七條平等原則並無違背。
307.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19 日
解釋文:
憲法第十六條規定人民有訴訟之權,此項權利之保障範圍包括人民權 益遭受不法侵害有權訴請司法機關予以救濟在內,惟訴訟權如何行使,應 由法律予以規定。法律為防止濫行興訟致妨害他人自由,或為避免虛耗國 家有限之司法資源,對於告訴或自訴自得為合理之限制,惟此種限制仍應 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之比例原則。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一月二十一日修正公 布之專利法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專利權人就第一百二 十三條至第一百二十六條提出告訴,應檢附侵害鑑定報告與侵害人經專利 權人請求排除侵害之書面通知。未提出前項文件者,其告訴不合法。司法 院與行政院應協調指定侵害鑑定專業機構。」依此規定被害人必須檢附侵 害鑑定報告,始得提出告訴,係對人民訴訟權所為不必要之限制,違反前 述比例原則。是上開專利法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二項應檢附侵害鑑定報告及 同條第三項未提出前項侵害鑑定報告者,其告訴不合法之規定,應自本解 釋公布之日起不予適用。
308.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05 日
解釋文:
所得稅法關於營利事業所得稅之課徵客體,係採概括規定,凡營利事 業之營業收益及其他收益,除具有法定減免事由外,均應予以課稅,俾實 現租稅公平負擔之原則。中華民國七十年三月二十六日修正發布之所得稅 法施行細則第七十條第一項:「公司利用未分配盈餘增資時,其對股東所 增發之股份金額,除應依獎勵投資條例第十三條之規定辦理者外,應由公 司於配發時按盈餘分配扣繳稅款,並由受配股東計入增資年度各股東之所 得額申報納稅」,尚未逾越六十六年元月三十日修正公布之所得稅法第七 十六條之一第二項及同法相關規定授權之目的及範圍,與憲法並無違背。 財政部六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台財稅第三一二三五號函稱:公司當年度如有 依獎勵投資條例第十二條 (按即六十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修正公布之獎勵投 資條例第十三條,與現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十六條及第十七條規範內容 相當) 及第十五條規定所取得之增資股票,及出售持有滿一年以上股票之 收益,或其他法令得免予計入當年度所得課稅之所得,雖可依法免予計入 當年度課稅所得,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惟該項所得仍應計入該公司全年 所得額內,計算未分配盈餘等語,係主管機關本於職權為執行有關稅法規 定所為必要之釋示,符合上開法規之意旨,與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之規範目 的無違,於憲法第十九條之租稅法律主義亦無牴觸。
309.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05 日
解釋文: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二十六日修正公布之獎勵投資條例 (七十九年 十二月三十一日因施行期間屆滿而當然廢止) 第六條第二項規定,合於第 三條獎勵項目及標準之生產事業,經增資擴展供生產或提供勞務之設備者 ,得就同條項所列獎勵擇一適用。同條例授權行政院訂定之施行細則第十 一條第一項第二款復規定,增資擴展選定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四年者,應 於其新增設備開始作業或開始提供勞務之次日起一年內,檢齊應附文件, 向財政部申請核定之,此與公司辦理增資變更登記係屬兩事。財政部六十 四年三月五日台財稅第三一六一三號函謂:生產事業依獎勵投資條例第六 條第二項規定申請獎勵,應在擴展之新增設備開始作業或提供勞務以前, 辦妥增資變更登記申請手續云云,核與前開施行細則之規定不合,係以職 權發布解釋性行政規則對人民依法律享有之權利增加限制之要件,與憲法 第二十三條法律保留原則牴觸,應不予適用。
310.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05 日
解釋文:
司法院於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修正發布之辦理強制執行事 件應行注意事項第七十點規定:「在假扣押或假處分中之財產,如經政府 機關依法強制採購或徵收者,執行法院應將其價金或補償金額提存之」, 此一旨意曾經本院院字第二三一五號解釋在案,其目的僅在宣示原查封禁 止債務人任意處分財產之效力,繼續存在於該財產因政府機關強制購買或 徵收後之代位物或代替利益,以保全債權人將來債權之實現,尚不因提存 而生債務消滅之效果,且未另外限制債務人之權利,或使其陷於更不利之 地位,符合強制執行法第五十一條、第一百十三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 一百四十條規定之意旨,自無牴觸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五條規定可言,與憲 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本旨亦無違背。
311.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20 日
解釋文:
納稅義務人違反作為義務而被處行為罰,僅須其有違反作為義務之行 為即應受處罰;而逃漏稅捐之被處漏稅罰者,則須具有處罰法定要件之漏 稅事實方得為之。二者處罰目的及處罰要件雖不相同,惟其行為如同時符 合行為罰及漏稅罰之處罰要件時,除處罰之性質與種類不同,必須採用不 同之處罰方法或手段,以達行政目的所必要者外,不得重複處罰,乃現代 民主法治國家之基本原則。是違反作為義務之行為,同時構成漏稅行為之 一部或係漏稅行為之方法而處罰種類相同者,如從其一重處罰已足達成行 政目的時,即不得再就其他行為併予處罰,始符憲法保障人民權利之意旨 。本院釋字第三五六號解釋,應予補充。
312.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07 日
解釋文:
民法第一千零七十三條關於收養者之年齡應長於被收養者二十歲以上 ,及第一千零七十九條之一關於違反第一千零七十三條者無效之規定,符 合我國倫常觀念,為維持社會秩序、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與憲法保障人 民自由權利之意旨並無牴觸。收養者與被收養者之年齡合理差距,固屬立 法裁量事項,惟基於家庭和諧並兼顧養子女權利之考量,上開規定於夫妻 共同收養或夫妻之一方收養他方子女時,宜有彈性之設,以符合社會生活 之實際需要,有關機關應予檢討修正。
313.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07 日
解釋文:
行政、教育、公營事業人員相互轉任採計年資提敘官職等級辦法係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十六條授權訂定,旨在促使行政、教育、公營事業三類 不同任用制度間,具有基本任用資格之專業人員相互交流,以擔任中、高 級主管職務。該辦法第七條規定,為上開三類人員相互轉任採計年資、提 敘官職等級之標準所必須,符合法律授權之意旨,且係為配合公務人員俸 給法第二條、第九條暨其施行細則第四條第三項、第十五條所訂定。又中 華民國七十六年一月十四日發布之公務人員俸給法施行細則第十五條第三 項,係因不同制度人員間原係適用不同之任用、敘薪、考績 (成) 、考核 等規定,於相互轉任時,無從依其原敘俸 (薪) 級逕予換敘,基於人事制 度之衡平性所為之設計,均未違背公務人員俸給法第十六條及中央法規標 準法第十一條之規定,與憲法第七條亦無牴觸。惟前開辦法第七條規定轉 任人員採計年資僅能至所敘定職等之本俸 (薪) 最高級為止,已與八十四 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以還歷次修正發布之公務人員俸給法施行細則按年核計 加級,均以至其所敘定職等之年功俸最高級為止之規定,有欠一致,應予 檢討改進。
314.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07 日
解釋文:
營業稅法第一條規定,在中華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勞務,均應依本法 規定課徵營業稅。又涉及租稅事項之法律,其解釋應本於租稅法律主義之 精神,依各該法律之立法目的,衡酌經濟上之意義及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 為之,亦經本院釋字第四二○號解釋在案。財政部七十九年六月四日台財 稅字第七九○六六一三○三號函釋示:「高爾夫球場 (俱樂部) 向會員收 取入會費或保證金,如於契約訂定屆滿一定期間退會者,准予退還;未屆 滿一定期間退會者,不予退還之情形,均應於收款時開立統一發票,課徵 營業稅及娛樂稅。迨屆滿一定期間實際發生退會而退還入會費或保證金時 ,准予檢附有關文件向主管稽徵機關申請核實退還已納稅款。」係就實質 上屬於銷售貨物或勞務代價性質之「入會費」或「保證金」如何課稅所為 之釋示,並未逾越營業稅法第一條課稅之範圍,符合課稅公平原則,與上 開解釋意旨無違,於憲法第七條平等權及第十九條租稅法律主義,亦無牴 觸。
315.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24 日
解釋文:
一 憲法為國家根本大法,其修改關係憲政秩序之安定及全國國民之福祉 至鉅,應由修憲機關循正當修憲程序為之。又修改憲法乃最直接體現 國民主權之行為,應公開透明為之,以滿足理性溝通之條件,方能賦 予憲政國家之正當性基礎。國民大會依憲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 第一項第三款及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之憲法增修 條文第一條第三項第四款規定,係代表全國國民行使修改憲法權限之 唯一機關。其依修改憲法程序制定或修正憲法增修條文須符合公開透 明原則,並應遵守憲法第一百七十四條及國民大會議事規則有關之規 定,俾副全國國民之合理期待與信賴。是國民大會依八十三年八月一 日修正公布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第九項規定訂定之國民大會議事規則 ,其第三十八條第二項關於無記名投票之規定,於通過憲法修改案之 讀會時,適用應受限制。而修改憲法亦係憲法上行為之一種,如有重 大明顯瑕疵,即不生其應有之效力。所謂明顯,係指事實不待調查即 可認定;所謂重大,就議事程序而言則指瑕疵之存在已喪失其程序之 正當性,而違反修憲條文成立或效力之基本規範。國民大會於八十八 年九月四日三讀通過修正憲法增修條文,其修正程序牴觸上開公開透 明原則,且衡諸當時有效之國民大會議事規則第三十八條第二項規定 ,亦屬有違。依其議事錄及速記錄之記載,有不待調查即可發現之明 顯瑕疵,國民因而不能知悉國民大會代表如何行使修憲職權,國民大 會代表依憲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或本院釋字第三三一號解釋對選區 選民或所屬政黨所負政治責任之憲法意旨,亦無從貫徹。此項修憲行 為有明顯重大瑕疵,已違反修憲條文發生效力之基本規範。 二 國民大會為憲法所設置之機關,其具有之職權亦為憲法所賦予,基於 修憲職權所制定之憲法增修條文與未經修改之憲法條文雖處於同等位 階,惟憲法中具有本質之重要性而為規範秩序存立之基礎者,如聽任 修改條文予以變更,則憲法整體規範秩序將形同破毀,該修改之條文 即失其應有之正當性。憲法條文中,諸如:第一條所樹立之民主共和 國原則、第二條國民主權原則、第二章保障人民權利、以及有關權力 分立與制衡之原則,具有本質之重要性,亦為憲法整體基本原則之所 在。基於前述規定所形成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乃現行憲法賴以存立 之基礎,凡憲法設置之機關均有遵守之義務。 三 第三屆國民大會八十八年九月四日通過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國民 大會代表第四屆起依比例代表方式選出,並以立法委員選舉各政黨所 推薦及獨立參選之候選人得票之比例分配當選名額,係以性質不同、 職掌互異之立法委員選舉計票結果,分配國民大會代表之議席,依此 種方式產生之國民大會代表,本身既未經選舉程序,僅屬各黨派按其 在立法院席次比例指派之代表,與憲法第二十五條國民大會代表全國 國民行使政權之意旨,兩不相容,明顯構成規範衝突。若此等代表仍 得行使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以具有民選代表身分為前提之各項職權, 將牴觸民主憲政之基本原則,是增修條文有關修改國民大會代表產生 方式之規定,與自由民主之憲政秩序自屬有違。 四 上開增修條文第一條第三項後段規定:「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任期至 第四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之日止」,復於第四條第三項前段規定:「 第四屆立法委員任期至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六月三十日止」,計分別延 長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任期二年又四十二天及第四屆立法委員任期五 個月。按國民主權原則,民意代表之權限,應直接源自國民之授權, 是以代議民主之正當性,在於民意代表行使選民賦予之職權須遵守與 選民約定,任期屆滿,除有不能改選之正當理由外應即改選,乃約定 之首要者,否則將失其代表性。本院釋字第二六一號解釋:「民意代 表之定期改選,為反映民意,貫徹民主憲政之途徑」亦係基於此一意 旨。所謂不能改選之正當理由,須與本院釋字第三十一號解釋所指: 「國家發生重大變故,事實上不能依法辦理次屆選舉」之情形相當。 本件關於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任期之調整,並無憲政上不能依法 改選之正當理由,逕以修改上開增修條文方式延長其任期,與首開原 則不符。而國民大會代表之自行延長任期部分,於利益迴避原則亦屬 有違,俱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不合。 五 第三屆國民大會於八十八年九月四日第四次會議第十八次大會以無記 名投票方式表決通過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第四條、第九條暨第十條 之修正,其程序違背公開透明原則及當時適用之國民大會議事規則第 三十八條第二項規定,其瑕疵已達明顯重大之程度,違反修憲條文發 生效力之基本規範;其中第一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四條第三項內容 並與憲法中具有本質重要性而為規範秩序賴以存立之基礎,產生規範 衝突,為自由民主憲政秩序所不許。上開修正之第一條、第四條、第 九條暨第十條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八十六年七月二十一 日修正公布之原增修條文繼續適用。
316.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31 日
解釋文:
地方自治為憲法所保障之制度。基於住民自治之理念與垂直分權之功 能,地方自治團體設有地方行政機關及立法機關,其首長與民意代表均由 自治區域內之人民依法選舉產生,分別綜理地方自治團體之地方事務,或 行使地方立法機關之職權,地方行政機關與地方立法機關間依法並有權責 制衡之關係。中央政府或其他上級政府對地方自治團體辦理自治事項、委 辦事項,依法僅得按事項之性質,為適法或適當與否之監督。地方自治團 體在憲法及法律保障之範圍內,享有自主與獨立之地位,國家機關自應予 以尊重。立法院所設各種委員會,依憲法第六十七條第二項規定,雖得邀 請地方自治團體行政機關有關人員到會備詢,但基於地方自治團體具有自 主、獨立之地位,以及中央與地方各設有立法機關之層級體制,地方自治 團體行政機關公務員,除法律明定應到會備詢者外,得衡酌到會說明之必 要性,決定是否到會。於此情形,地方自治團體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未到會 備詢時,立法院不得因此據以為刪減或擱置中央機關對地方自治團體補助 款預算之理由,以確保地方自治之有效運作,及符合憲法所定中央與地方 權限劃分之均權原則。
317.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03 日
解釋文: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三十一日公布之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 條例係依據八十年五月一日公布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 (現行增修條文改 列為第十一條) 「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 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所制定,為國家統一前規範臺灣地區與大 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之特別立法。內政部依該條例第十條及第十七條之 授權分別訂定「大陸地區人民進入臺灣地區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人民 在臺灣地區定居或居留許可辦法」,明文規定大陸地區人民進入臺灣地區 之資格要件、許可程序及停留期限,係在確保臺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 符合該條例之立法意旨,尚未逾越母法之授權範圍,為維持社會秩序或增 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與上揭憲法增修條文無違,於憲法第二十三條之規定 亦無牴觸。
318.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03 日
解釋文:
憲法第十九條規定「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係指人民有依法律 所定要件負繳納稅捐之義務或享減免繳納之優惠而言。稅法之解釋,應本 於租稅法律主義之精神,依各該法律之立法目的,衡酌經濟上之意義及實 質課稅之公平原則為之。財政部中華民國五十九年九月二日台財稅發第二 六六五六號令及七十七年五月十八日台財稅第七七○六五六一五一號函, 核發修正獎勵減免營利事業所得稅計算公式,乃主管機關為便利徵納雙方 徵繳作業,彙整獎勵投資條例及所得稅法相關規定所為之釋示,其中規定 「非營業收入小於非營業損失時,應視為零處理」,係為避免產生非免稅 產品所得亦不必繳稅之結果,以期符合該條例獎勵項目之產品其所得始可 享受稅捐優惠之立法意旨。惟相關之非營業損失,如可直接合理明確定其 歸屬者,應據以定其歸屬外,倘難以區分時,則依免稅產品銷貨 (業務) 收入與應稅產品銷貨 (業務) 收入之比例予以推估,始符合租稅公平原則 。有關機關應依本解釋意旨從速檢討修正相關法令,併此指明。
319.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18 日
解釋文:
凡規避檢查、偷漏關稅或逃避管制,未經向海關申報而運輸貨物進、 出國境者,海關應予查緝,海關緝私條例第一條及第三條定有明文。同條 例第三十一條之一規定:「船舶、航空器、車輛或其他運輸工具所載進口 貨物或轉運本國其他港口之轉運貨物,經海關查明與艙口單、載貨清單、 轉運艙單或運送契約文件所載不符者,沒入其貨物。但經證明確屬誤裝者 ,不在此限」,係課進、出口人遵循國際貿易及航運常規程序,就貨物與 艙口單、載貨清單、轉運艙單或運送契約文件,誠實記載及申報之義務, 並對於能舉證證明確屬誤裝者,免受沒入貨物之處分,其責任條件未排除 本院釋字第二七五號解釋之適用,為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與憲法第二十 三條尚無牴觸。
320.
解釋字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18 日
解釋文:
國家為保障勞工權益﹐加強勞雇關係﹐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而制定 勞動基準法﹐規定勞工勞動條件之最低標準﹐並依同法第三條規定適用於 同條第一項各款所列之行業。事業單位依其事業性質以及勞動態樣﹐固得 與勞工另訂定勞動條件﹐但不得低於勞動基準法所定之最低標準。關於延 長工作時間之加給,自勞動基準法施行後,凡屬於該法適用之各業自有該 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之適用,俾貫徹法律保護勞工權益之意旨。至監視性、 間歇性或其他性質特殊工作,不受上開法律有關工作時間、例假、休假等 規定之限制,係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該法第八十四條之一所 增訂,對其生效日期前之事項,並無適用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