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要旨:
當事人及審判中之辯護人得於搜索或扣押時在場。但被告受拘禁,或認其
在場於搜索或扣押有妨害者,不在此限。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第一項
定有明文。此規定依同法第二百十九條,於審判中實施勘驗時準用之。此
即學理上所稱之「在場權」,屬被告在訴訟法上之基本權利之一,兼及其
對辯護人之倚賴權同受保護。故事實審法院行勘驗時,倘無法定例外情形
,而未依法通知當事人及辯護人,使其有到場之機會,所踐行之訴訟程序
自有瑕疵,此項勘驗筆錄,應認屬因違背法定程序取得之證據。
|
2. |
要旨:
刑事訴訟法為配合由職權主義調整為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乃採行起訴
猶豫制度,於同法增訂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許由檢察官對於被告所犯為
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之案件,得參酌刑
法第五十七條所列事項及公共利益之維護,認為適當者,予以緩起訴處分
,期間為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以觀察犯罪行為人有無施以刑法所定刑事處
罰之必要,為介於起訴及微罪職權不起訴間之緩衝制度設計。其具體效力
依同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於緩起訴處分期滿未經撤銷者,非有同條第一
款或第二款情形之一,不得對於同一案件再行起訴,即學理上所稱之實質
確定力。足見在緩起訴期間內,尚無實質確定力可言。且依第二百六十條
第一款規定,於不起訴處分確定或緩起訴處分期滿未經撤銷者,仍得以發
現新事實或新證據為由,對於同一案件再行起訴。本於同一法理,在緩起
訴期間內,倘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而認已不宜緩起訴,又無同法第二百
五十三條之三第一項所列得撤銷緩起訴處分之事由者,自得就同一案件逕
行起訴,原緩起訴處分並因此失其效力。復因與同法第二百六十條所定應
受實質確定力拘束情形不同,當無所謂起訴程序違背規定之可言。
|
3. |
要旨:
合議庭審判長之職權係存在於訴訟程序之進行或法庭活動之指揮事項,且
以法律明文規定者為限,此外則屬法院之職權,依法院組織法第一百零一
條規定,必須經由合議庭內部評議,始得形成法院之外部意思決定,並以
判決或裁定行之,不得僅由審判長單獨決定。從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
三條之二第一項規定:「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聲請調查之證
據,法院認為不必要者,得以裁定駁回之。」即以證據是否應予調查,關
乎待證事實是否於案情具有重要性,甚或影響相關證據之價值判斷,已非
純屬審判長調查證據之執行方法或細節及法庭活動之指揮事項,故應由法
院以裁定行之,並非審判長所得單獨決定處分。至同法第二百八十八條之
三第一項規定:「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對於審判長或受命法
官有關證據調查或訴訟指揮之處分不服者,除有特別規定外,得向法院聲
明異議。」其中所稱之「調查證據處分」,係專指調查證據之執行方法或
細節(包括積極不當行為及消極不作為)而言,二者顯然有別,不容混淆
。
|
4. |
要旨:
被害人乃被告以外之人,本質上屬於證人,其陳述被害經過,亦應依人證
之法定偵查、審判程序具結,方得作為證據。
|
5. |
要旨:
公務員經辦公用工程,收取回扣罪,其交付回扣之人縱係對公務員職務上
之行為為之,不成立交付回扣罪,但此種玷辱公務員應公正廉潔執行職務
之違背公序良俗行為,自不在法律保護範圍之內,倘猶認其屬被害人,豈
非變相鼓勵貪污?自與制定貪污治罪條例旨在嚴懲貪污,澄清吏治之立法
本旨有違。是以對公務員經辦公用工程,交付回扣之人,不能認屬被害人
,其所交付之回扣應予沒收,不得發還。
|
6. |
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九條第一項、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規定預料證人
不能於審判期日到場,而受命法官得於審判期日前行準備程序時訊問證人
之例外情形,其所稱「預料證人不能於審判期日到場」之原因,須有一定
之客觀事實,可認其於審判期日不能到場並不違背證人義務,例如因疾病
即將住院手術治療,或行將出國,短期內無法返國,或路途遙遠,因故交
通恐將阻絕,或其他特殊事故,於審判期日到場確有困難者,方足當之。
必以此從嚴之限制,始符合集中審理制度之立法本旨,不得僅以證人空泛
陳稱:「審判期日不能到場」,甚或由受命法官逕行泛詞諭知「預料該證
人不能於審判期日到庭」,即行訊問或詰問證人程序,為實質之證據調查
。
|
7. |
要旨:
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準備程序處理之事項,原則上
僅限於訴訟資料之聚集及彙整,旨在使審判程序能密集而順暢之進行預作
準備,不得因此而取代審判期日應踐行之直接調查證據程序。調查證據乃
刑事審判程序之核心,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之精神所在;關於證人、鑑
定人之調查、詰問,尤為當事人間攻擊、防禦最重要之法庭活動,亦為法
院形成心證之所繫,除依同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法院預料證人
不能於審判期日到場之情形者外,不得於準備程序訊問證人,致使審判程
序空洞化,破壞直接審理原則與言詞審理原則。
|
8. |
要旨:
「屋外供電線路裝置規則」係經濟部依電業法第三十四條訂定發布,其有
關架空電線與地面垂直間隔之規定,已有安全上之專業考量,在一般正常
情況下,符合該規則設置之電線,應足確保安全無虞。本件架空屋外高壓
供電導線之高度,符合該規則所定之基本垂直間隔,為原判決確認之事實
,則設置機關或負有安全監督責任之被告,於不違反其客觀上防止危險結
果發生之注意義務下,在通常情形一般人俱應予以容認,而作適切之相應
行為,不致高舉導電物品行經電線下方,期能共維安全,自有正當之信賴
;故被害人垂直持魚竿行經上開高壓供電導線下方,要屬其自身之危險行
為,不能令被告負過失責任。
|
9. |
要旨:
森林係指林地及其群生竹、木之總稱。而所謂森林主產物,依國有林林產
物處分規則第三條第一款之規定,係指生立、枯損、倒伏之竹木及餘留之
根株、殘材而言。是森林主產物,並不以附著於其生長之土地,仍為森林
構成部分者為限,尚包括已與其所生長之土地分離,而留在林地之倒伏竹
、木、餘留殘材等。至其與所生長土地分離之原因,究係出於自然力或人
為所造成,均非所問。他人盜伐後未運走之木材,仍屬於林地內之森林主
產物。森林法第五十條所定竊取森林主、副產物之竊取云者,即竊而取之
之謂,並不以自己盜伐者為限,縱令係他人盜伐而仍在森林內,既未遭搬
離現場,自仍在管理機關之管領力支配下,如予竊取,仍為竊取森林主產
物,應依森林法之規定論處。
|
10. |
要旨:
刑事訴訟,係以確定國家具體之刑罰權為目的,為保全證據並確保刑罰之
執行,於訴訟程序之進行,固有許實施強制處分之必要,惟強制處分之搜
索、扣押,足以侵害個人之隱私權及財產權,若為達訴追之目的而漫無限
制,許其不擇手段為之,於人權之保障,自有未周。故基於維持正當法律
程序、司法純潔性及抑止違法偵查之原則,實施刑事訴訟程序之公務員不
得任意違背法定程序實施搜索、扣押;至於違法搜索、扣押所取得之證據
,若不分情節,一概以程序違法為由,否定其證據能力,從究明事實真相
之角度而言,難謂適當,且若僅因程序上之瑕疵,致使許多與事實相符之
證據,無例外地被排除而不用,例如案情重大,然違背法定程序之情節輕
微,若遽捨棄該證據不用,被告可能逍遙法外,此與國民感情相悖,難為
社會所接受,自有害於審判之公平正義。因此,對於違法搜索、扣押所取
得之證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為兼顧程序正義及發現實體真實,應由法
院於個案審理中,就個人基本人權之保障及公共利益之均衡維護,依比例
原則及法益權衡原則,予以客觀之判斷,亦即宜就違背法定程序之程度
。違背法定程序時之主觀意圖(即實施搜索、扣押之公務員是否明知違
法並故意為之)。違背法定程序時之狀況(即程序之違反是否有緊急或
不得已之情形)。侵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權益之種類及輕重。犯罪所
生之危險或實害。禁止使用證據對於預防將來違法取得證據之效果。
偵審人員如依法定程序,有無發現該證據之必然性。證據取得之違法對
被告訴訟上防禦不利益之程度等情狀予以審酌,以決定應否賦予證據能力
。
|
11. |
要旨:
會計憑證,依其記載之內容及其製作之目的,亦屬文書之一種,凡商業負
責人、主辦及經辦會計人員或依法受託代他人處理會計事務之人員,以明
知為不實事項而填製會計憑證或記入帳冊者,即該當商業會計法第七十一
條第一款之罪,本罪乃刑法第二百十五條業務上文書登載不實罪之特別規
定,自應優先適用。良以商業會計法第三十三條明定:「非根據真實事項
,不得造具任何會計憑證,並不得在帳簿表冊作任何記錄。」倘明知尚未
發生之事項,不實填製會計憑證或記入帳冊,即符合本法第七十一條第一
款之犯罪構成要件,立法認上開行為當然足生損害於他人或公眾,不待就
具體個案審認其損害之有無,故毋庸明文規定,否則不足達成促使商業會
計制度步入正軌,商業財務公開,以取信於大眾,促進企業資本形成之立
法目的,反足以阻滯商業及社會經濟之發展。從而商業會計人員等主體,
就明知尚未發生之事項,一有填製會計憑證或記入帳冊之行為,犯罪即已
成立,不因事後該事項之發生或成就,而得解免罪責。
|
12. |
要旨: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九十條之一第一項之賄選罪係以對於有投票權之人
,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
行使為構成要件。亦即須視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行賄之犯意,而約使有
投票權人為投票權一定之行使或不行使;客觀上行為人所行求期約或交付
之賄賂或不正利益是否可認係約使投票權人為投票權之一定行使或不行使
之對價;以及所行求、期約、交付之對象是否為有投票權人而定。上開對
價關係,在於行賄者之一方,係認知其所行求、期約或交付之意思表示,
乃為約使有投票權人為投票權一定之行使或不行使;在受賄者之一方,亦
應認知行賄者對其所行求、期約或交付之意思表示,乃為約使其為投票權
一定之行使或不行使。且對有投票權人交付之財物或不正利益,並不以金
錢之多寡為絕對標準,而應綜合社會價值觀念、授受雙方之認知及其他客
觀情事而為判斷。
|
13. |
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已於民國九十一年二月八日修正公布,其第一
項規定: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因
此,檢察官對於起訴之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
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方法,
無從說服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基於無罪推定之原則,自應為被告
無罪判決之諭知。本件原審審判時,修正之刑事訴訟法關於舉證責任之規
定,已經公布施行,檢察官仍未提出適合於證明犯罪事實之積極證據,並
說明其證據方法與待證事實之關係;原審對於卷內訴訟資料,復已逐一剖
析,參互審酌,仍無從獲得有罪之心證,因而維持第一審諭知無罪之判決
,於法洵無違誤。
|
14. |
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四十一條之審判違背法令,包括判決違背法令及訴訟程
序違背法令,後者係指判決本身以外之訴訟程序違背程序法之規定,與前
者在理論上雖可分立,實際上時相牽連。第二審所踐行之訴訟程序違背同
法第三百七十九條第七款、第二百八十四條之規定,固屬判決前之訴訟程
序違背法令。但非常上訴審就個案之具體情形審查,如認判決前之訴訟程
序違背被告防禦權之保障規定,致有依法不應為判決而為判決之違誤,顯
然於判決有影響者,該確定判決,即屬判決違背法令。案經上訴第三審,
非常上訴審就上開情形審查,如認其違法情形,第三審法院本應為撤銷原
判決之判決,猶予維持,致有違誤,顯然影響於判決者,應認第三審判決
為判決違背法令。
|
15. |
要旨:
被告供認犯罪之自白,如係出於強暴、脅迫、利誘、詐欺或其他不正方法
,取得該項自白之偵訊人員,往往應擔負行政甚或刑事責任,若被告已提
出證據主張其自白非出於任意性,法院自應深入調查,非可僅憑負責偵訊
被告之人員已證述未以不正方法取供,即駁回此項調查證據之聲請。刑事
訴訟之目的,固在發現實體的真實,使國家得以正確的適用刑法權,並藉
之維護社會秩序及安全,惟其手段仍應合法、潔淨、公正,以保障人權,
倘證據之取得,非依法定程序,則應就人權保障與公共利益之均衡維護,
依比例原則予以衡酌,以決定該項非依法定程序取得之證據應否賦予證據
能力。
|
16. |
要旨:
地方法院簡易庭對被告為簡易判決處刑後,經提起上訴,而地方法院合議
庭認應為無罪判決之諭知者,依同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一第三項準用第三
百六十九條第二項之規定意旨,應由該地方法院合議庭撤銷簡易庭之判決
,逕依通常程序審判。其所為判決,應屬於「第一審判決」,檢察官仍得
依通常上訴程序上訴於管轄第二審之高等法院。
|
17. |
要旨:
懲治走私條例第二條第一項規定處罰私運逾行政院公告數額之管制物品進
出口之行為,其成罪與否乃在該運送之管制物品有無逾公告數額。如所運
送進出口之物品已逾行政院公告之數額者,未報運時,固為本法所處罰之
對象,即已報運而有所不實,應仍有該條項之適用,不因其形式上有無報
關進出口而異。
|
18. |
要旨:
共同正犯在犯意聯絡範圍內之行為,應同負全部責任。惟加重結果犯,以
行為人能預見其結果之發生為要件,所謂能預見乃指客觀情形而言,與主
觀上有無預見之情形不同,若主觀上有預見,而結果之發生又不違背其本
意時,則屬故意範圍;是以,加重結果犯對於加重結果之發生,並無主觀
上之犯意可言。從而共同正犯中之一人所引起之加重結果,其他之人應否
同負加重結果之全部刑責,端視其就此加重結果之發生,於客觀情形能否
預見;而非以各共同正犯之間,主觀上對於加重結果之發生,有無犯意之
聯絡為斷。
|
19. |
要旨:
推事(即法官)曾參與前審裁判之應自行迴避原因,係指同一法官,就同
一案件,曾參與下級審之裁定或判決者而言,如僅曾參與審判期日前之調
查程序,並未參與該案之裁判,依法即毋庸自行迴避。
|
20. |
要旨:
起訴或其他訴訟行為,於法律上必備之程式有欠缺而其情形可補正者,法
院應定期間,以裁定命其補正,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三條第三項定有明
文。此項關於第一審審判之規定,依同法第三百六十四條,亦為第二審所
準用。上訴人於第一審提起自訴時,雖漏未在自訴狀上簽名或蓋章,惟此
項程式上之欠缺並非不可補正,揆諸首揭說明,法院自應先以裁定命為補
正,方屬合法。又本院七十年台上字第三三一七號判例意旨,係針對第一
審法院已就起訴程序之欠缺而可補正之事項,經裁定限期補正,但未據自
訴人遵限補正,從而第一審以其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而為不受理之判決,
並無不合,嗣該自訴人於提起第二審上訴後始為補正,難認其得追溯在第
一審判決前之起訴程序未曾違背而言,核與本件未經第一審法院裁定限期
命上訴人補正之情形有間。本件既未經法院依法先命補正,原審遽認其起
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而逕撤銷第一審之實體判決,改判諭知自訴不受理,
自有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