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編章節條文

法規名稱: 航空器飛航作業管理規則 EN
法規類別: 行政 > 交通部 > 航空目
附檔:
※歷史法規係提供九十年四月以後法規修正之歷次完整舊條文。
※如已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公告變更管轄或停止辦理業務之法規條文,請詳見沿革
第 二 章 民用航空運輸業
第 一 節 飛航作業
本條文有附件 第 9 條
航空器使用人應建立安全管理系統,並訂定安全管理手冊報請民航局備查後,於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一月一日起實施,該系統應具有下列功能:
一、辨識安全危險因子。
二、確保維持可接受安全等級之必要改正措施已實施。
三、提供持續監督及定期評估達到安全等級。
四、以持續增進整體性安全等級為目標。
前項之安全管理系統應清楚界定航空器使用人各層級組織所應負之安全責任,包括管理階層所應負之直接安全責任並依附件一辦理。
航空器使用人對最大起飛重量超過二萬七千公斤之飛機,應建立飛航資料分析計畫並予以維持;該計畫為第一項安全管理系統之一部分。
前項飛航資料分析計畫不以處分或追究責任為目的,航空器使用人並應建立安全措施保護該計畫之相關資料。
航空器使用人應建立飛航安全文件系統,供航空器飛航作業相關人員使用及指引,該系統為前條安全管理系統之一部分。
航空器使用人應利用所有資訊管道,並於確保各項直接影響航空器飛航及旅客安全之設施均已完備後,始得飛航。航空器使用人如發現任何不良設施影響其飛航者,應立即向當地主管機關提出報告。
航空器使用人應依安全管理系統評估飛航計畫中所定機場之救援及消防服務等級,以確保其航空器獲得必要之防護。
前項評估作業應依民航局核定採用之國際飛航標準辦理。
航空器使用人應將評估合格之救援及消防服務等級之相關資訊訂於操作手冊。
本條文有附件 第 12 條
航空器使用人應檢附營運規範(如附件二)一式二份,報請民航局審查合格並發給營運規範核准項目表後,始可從事民用航空運輸作業。
航空器使用人應確保營運規範之有效性。營運規範失效時,不得從事民用航空運輸作業。
航空器使用人應設置全職且適任之航務主管、機隊主管、機務主管、品管主管及飛安主管,並報民航局備查。
航務主管除應熟悉與其業務相關各類手冊、營運規範及相關民航法規外,並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持有或曾持有民航運輸駕駛員檢定證並擔任大型航空器機長三年以上經驗。
二、擔任使用大型航空器機構之航務主管或航務相關業務三年以上之經驗。
機隊主管除應熟悉與其業務相關各類手冊、營運規範及相關民航法規外,並應具備下列各條件:
一、持有至少一種該航空器使用人所用機型之有效民航運輸駕駛員檢定證。
二、擔任大型民用航空器機長三年以上之經驗。但經民航局確認申請人具有同等之航空經驗者,不在此限。
機務主管除應熟悉與其業務相關各類手冊、民用航空運輸業維護作業、營運規範及相關民航法規適用之維護規定外,並應具備下列各條件之一:
一、持有或曾持有航空器維修工程師檢定證並具有機務相關工作三年以上之經驗。
二、運輸類航空器五年以上之維護經驗,且其中有一年以上曾擔任管理職之經驗。
品管主管除應熟悉與其業務相關各類手冊、民用航空運輸業維護作業、營運規範及相關民航法規適用之維護規定外,並應具備下列各條件:
一、持有有效之航空器維修工程師檢定證三年以上之經驗。
二、民用航空運輸業或檢定合格之維修廠運輸類航空器三年以上之維護經驗,且其中有一年以上維護檢驗員或品保人員之經驗。
飛安主管除應熟悉與其業務相關各類手冊、營運規範及相關民航法規外,並應具備下列各條件:
一、曾接受國內、外航空安全管理專業課程並領有結業證書。
二、擔任航務、機務或飛安相關職務三年以上之經驗。
航空器使用人應提供適當訓練,俾利主管人員熟諳本規則及相關手冊、規定。
航空器使用人應依有關之法規及程序訂定航務手冊或其他相關之手冊,依規定分別報請民航局核准或備查,作為所有航空人員之工作指導,並適時修訂之。
航空器使用人及其所屬航空人員應依前項手冊之各項規定實施所負之職責,並不得逾越之。
航空器使用人應訂定各類飛航作業相關人員訓練計畫,報請民航局核准後實施。
前項訓練計畫應包括組員資源管理訓練,以確保其所有人員瞭解其個別職責,及在飛航作業中各類人員職責間相互之關係。
航空器使用人應建立系統,以保存完整之訓練紀錄供民航局檢查。
非具有合格直昇機駕駛員者,不得啟動直昇機之旋翼或滑行。
非具有下列各要件之人員,不得於機場活動區範圍內操控航空器之滑行:
一、已獲取航空器使用人之授權。
二、具備使用無線電通話之能力。
三、已由合格人員教授有關機場地物位置、路線、記號、燈光及航管之訊號、指示、用詞、程序等相關課程,並能符合航空器於機場作安全移動之作業標準。
航空器使用人非經訂定航空器動力後退程序並報請民航局核准者,不得進行動力後退作業。
航空器使用人應訂定當航空器裝載客、貨、郵件飛航時,不得模擬演練緊急或不正常狀況之規定。
飛航組員於飛航作業及緊急情況時,應依第九十七條第二項所訂之各項操作程序檢查表操作,以確保符合操作手冊、飛航手冊及其他與適航有關文件之規定;操作手冊、程序、檢查表之設計及使用應遵守人為因素原則。
航空器使用人應訂定操作程序以確保航空器實施精確進場時,於降落外形及姿態下,能以適當安全高度通過跑道頭。
航空器使用人得訂定其各航路之最低飛航高度,但不得低於該航路所在國已公布者。如航路飛經之所在國未公布最低飛航高度時,航空器使用人應訂定之,但不得低於飛航規則訂定之儀器飛航高度標準。
航空器使用人應訂定其飛航各機場之最低飛航限度,但不得低於該機場所在國已公布者。如該機場所在國未公布其機場最低限度時,航空器使用人應訂定之,並報請民航局核准後實施。
航空器使用人於訂定機場之最低飛航限度時,應考量下列情形:
一、機型之性能與操作特性及飛航手冊中各項規定、標準及限制。
二、飛航組員之組合及其能力與經驗。
三、跑道之長寬與特性或直昇機安全起降所需之距離。
四、目視及非目視地面助航裝備及其性能。
五、航空器上用於導航及控制飛航路線於進場及誤失進場之裝備。
六、進場及誤失進場範圍內之障礙物及儀器進場之超越障礙物高度。
七、判定及報告天候狀況之方法。
八、爬升範圍之障礙物及所需之超越高度。
九、營運規範之授權及限制。
十、機場所在國公布之機場最低飛航限度。
航空器使用人非於跑道視程資訊能提供執行第二類及第三類儀降作業時,不得實施第二類及第三類儀降作業。
航空器使用人訂定最低飛航高度時,應考量下列情形:
一、航空器定位儀器之精確度及可靠度。
二、高度表指示之可能誤差。
三、地形特性。
四、可能遭遇之不良天候。
五、航圖之可能誤差。
六、空域限制。
七、不得低於飛航規則訂定之儀器飛航高度標準。
本條文有附件 第 32 條
航空器使用人對不良天候之飛航作業管制,應依附件三辦理。
航空器使用人應保存最近三個月燃油及滑油之使用紀錄以便查核。
航空器使用人所使用之航空器,如其機型為該航空器使用人首次使用者,於營運前應先符合下列條件,以熟練各項作業,確保安全:
一、飛機於營運前應先行飛航至少五十小時,其中應包括十小時以上之夜間飛航。
二、直昇機於營運前應先行飛航至少二十五小時,其中應包括二小時以上之夜間飛航。
前項飛航時數,民航局得視航空器使用人飛安紀錄、操作經驗及查核情況後酌予增減,但其時數飛機以二十五小時,直昇機以十小時為限,其中夜間飛航時間不得減免。
航空器各次之飛航,航空器使用人應指派一名駕駛員擔任機長。
機長失能時其接替順位,航空器使用人應於航務相關手冊中規定。
航空器使用人應保存組員之飛航時間、飛航執勤期間、休息期間、執勤期間及待命期間之紀錄至少連續十二個月。
組員工作時間應依勞動基準法相關規定由勞雇雙方另行約定,並報請當地勞動主管機關核備後實施。
航空器使用人每次發布之組員勤務表應包含至少連續十四天之執勤及休息安排。
組員應於充分休息情況下執行飛航任務,如因疲勞而有影響飛航安全之虞時,得不執行飛航任務。
航空器使用人應認知前項組員因疲勞而有影響飛航安全之虞時,得不執行飛航任務。
飛航組員之飛航時間限度如下:
一、標準飛航組員之飛航時間限度如下:
(一)連續二十四小時內,國內航線其飛航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於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十小時以上之休息。國際航線其飛航時間不得超過十小時,如國際航線飛航時間未超過八小時,於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十小時以上之休息,如國際航線飛航時間超過八小時,於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十八小時以上之休息;如國內航線及國際航線混合派遣時,其飛航時間限度應依國際航線之規定。
(二)連續七日內,應給予連續三十小時以上之休息。但以標準飛航組員派遣者,其連續七日內之總飛航時間不得超過三十二小時。
二、加強飛航組員之飛航時間限度如下:
(一)連續二十四小時之內,於備有睡眠設備之航空器,飛航時間不得超過十六小時;於未備有睡眠設備之航空器,應於客艙內備有休息座椅,飛航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如飛航時間超過十小時但不超過十二小時,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十八小時以上之休息。如飛航時間超過十二小時,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二十四小時以上之休息。
(二)連續七日內,應給予連續三十小時以上之休息。
(三)加強飛航組員之飛航時間及飛航執勤期間如符合標準飛航組員之飛航時間限度時,其休息期間得依標準飛航組員之規定。
三、雙飛航組員之飛航時間限度如下:
(一)連續二十四小時內,於備有睡眠設備之航空器,飛航時間不得超過十八小時。如飛航時間超過十六小時,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二十二小時以上之休息。未超過十六小時,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十八小時以上之休息。
(二)連續二十四小時內,於未備有睡眠設備之航空器,應於客艙內備有休息座椅,飛航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十八小時以上之休息。
(三)連續七日內,應給予連續三十小時以上之休息。
飛航組員飛航二地之時間差如於六小時以上,且在不同時區超過四十八小時停留者,於執勤完畢返回基地後至少於四十八小時內,航空器使用人不得再派遣任何飛航任務。但再派遣之目的地為前述停留地或與前述停留地時間差在三小時以內者,不在此限。
雙飛航組員之飛航時間及飛航執勤期間,符合標準或加強飛航組員之飛航時間限度時,其休息期間得依標準或加強飛航組員之規定。
航空器使用人應於航務手冊中訂定飛航中飛航組員調配及輪休作業程序;該程序應包括異常情況之紀錄。
飛航組員之飛航時間,於連續三十日內,其總飛航時間不得超過一百二十小時;於連續九十日內,其總飛航時間不得超過三百小時;於連續十二個月內,其總飛航時間不得超過一千小時。
客艙組員之飛航時間與飛航執勤期間限度如下:
一、連續二十四小時內,國內航線其飛航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且飛航執勤期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國際航線其飛航時間不得超過十小時且飛航執勤期間不得超過十四小時。如國內航線及國際航線混合派遣時,其飛航時間限度應依國際航線之規定。
二、超過前項國際航線規定者,航空器內備有休息座椅或睡眠設備,航空器使用人應調配客艙組員並安排飛航中輪休以延長其限度。但延長之飛航時間不得超過十六小時且飛航執勤期間不得超過二十小時。
前項第二款派遣之飛航,遇有天災、事變或其他不可抗力事件者,其飛航時間及飛航執勤期間得不受前項第二款規定之限制。但最長飛航時間不得超過十八小時且飛航執勤期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客艙組員飛航二地之時間差如為六小時以上,且在不同時區超過四十八小時停留者,於執勤完畢返回基地後至少於四十八小時內,航空器使用人不得再派遣任何飛航任務。但再派遣之目的地為前述停留地或與前述停留地時間差在三小時以內者,不在此限。
航空器使用人應於客艙組員手冊中訂定飛航中客艙組員調配及輪休作業程序,該程序應包括異常情況之紀錄。
客艙組員於連續三十日內之總飛航時間,不得超過一百二十小時。
組員於執行飛航任務或待命勤務前,應給予連續十小時以上之休息。
航空器使用人不得超過連續三日派遣組員執行飛航執勤期間跨及起飛地時間午前二時至五時之飛航任務。
連續二日派遣組員執行飛航執勤期間跨及起飛地時間午前二時至五時之飛航任務,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三十四小時以上之休息。
連續三日派遣組員執行飛航執勤期間跨及起飛地時間午前二時至五時之飛航任務,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五十四小時以上之休息。
航空器使用人派遣組員執行飛航執勤期間跨及起飛地時間午前二時至五時之飛航任務後,給予連續十四小時以上之休息者,得不受前二項規定之限制。
飛航組員之飛航執勤期間限度如下:
一、標準飛航組員:國內航線一次可連續執勤十二小時,國際航線一次可連續執勤十四小時;如國內航線及國際航線混合派遣時,其飛航執勤期間限度依國際航線之規定。
二、加強飛航組員:一次可連續執勤十八小時。
三、雙飛航組員:一次可連續執勤二十四小時。
客艙組員飛航執勤期間未逾八小時,於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九小時以上之休息;飛航執勤期間超過八小時未逾十二小時,於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十二小時以上之休息;飛航執勤期間超過十二小時未逾十六小時,於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二十小時以上之休息;飛航執勤期間超過十六小時,於執勤完畢後應給予連續二十四小時以上之休息。
連續七日內,應給予連續三十小時以上之休息。
飛航執勤期間超過六小時,航空器使用人應安排組員有用餐時機。
飛航任務前之連續執勤期間列入飛航執勤期間計算。
飛航任務後之連續執勤期間及飛航執勤期間合計不得超過第三十八條與三十七條之一所規定之飛航執勤期間限度。但飛航任務後之調派時間得不予合計飛航執勤期間限度,並應列入執勤期間。
組員之待命地點位於休息處所者,其飛航執勤期間自報到起算;待命地點非位於休息處所者,於待命期間內執行飛航任務,其飛航執勤期間自待命時起算。
飛航組員於飛航執勤期間限度內,除飛航訓練外,其起飛降落次數不得超過下列規定:
一、國際航線:不得超過六次。
二、國內航線:不得超過十二次。但飛航時間均短於二十分鐘者,其起飛降落次數最多得增加四次。
三、國內航線及國際航線混合派遣時,依國際航線之規定。
客艙組員於飛航執勤期間限度內,其起飛降落次數不得超過下列規定:
一、國際航線:不得超過六次。
二、國內航線:不得超過十二次。但飛航時間均短於二十分鐘者,其起飛降落次數最多得增加四次。
三、國內航線及國際航線混合派遣時,依國際航線之規定。
飛航前,組員如遇班機延誤時,航空器使用人應主動調整該項任務之組員,避免逾越飛航執勤期間限度。
組員於報到後至未開始執行飛航任務前,經航空器使用人安排其至休息處所且時間超過三小時者,此段時間列入執勤期間,但不列入飛航執勤期間限度計算。
組員已開始執行飛航任務,如因故遭遇班機延誤需延長飛航執勤期間者,應由航空器使用人安排其至休息處所休息三小時以上,始得延長其休息期間一半之飛航執勤期間,且其延長後加計中途休息期間之總飛航執勤期間不得超過連續二十四小時之限制。
依第三十八條第二款派遣之加強飛航組員,於任務途中,如遇天災、事變或其他不可抗力事件者,經機長全盤安全考量需轉降至目的地以外機場者,其連續飛航執勤期間得延長二小時,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
組員通勤時間得不列入執勤期間;非於基地發生之通勤時間不得列入休息期間。
組員調派時間應列入執勤期間。
飛航任務結束後,應保留至少三十分鐘之執勤期間。但不得少於組員執行飛航後整理工作之實際作業時間。
組員執勤期間連續三十日不得超過二百三十小時。但因執行待命或調派勤務最多得採計三十小時之延長時間至二百六十小時。
如航空器使用人擔任政府緊急運輸任務並經民航局核准者,其所屬執勤飛航組員飛航時間於連續十二個月內,其總飛航時間得增至一千二百小時。
航空器使用人應於航空器起飛前確使所有乘客知悉下列事項:
一、禁菸告知。
二、電子用品使用限制之告知。
三、座椅安全帶繫緊及鬆開之說明。
四、緊急出口位置。
五、救生背心位置及使用方法。
六、氧氣面罩位置及使用方法。
七、供乘客個別及共同使用之其他緊急裝備。
對可能需要協助迅速移至緊急出口之乘客,客艙組員應個別說明遇緊急時,至適當緊急出口之路線與開始前往出口之時機並詢問乘客或其同伴最適當之協助方式。
航空器使用人應於航空器內備有印刷之緊急出口圖示及操作方法與其他緊急裝備使用需要之說明資料並置於乘客易於取用處。
每一說明資料應僅適用於該型別及配置之航空器。
航空器使用人應訂定出口座椅安排計畫,該計畫應包括定義各型別航空器之緊急出口、座位安排程序、機場資訊及出口座位乘客提示卡,以提供相關作業人員使用。
航空器使用人應將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之作業於相關手冊內載明。
航空器使用人應確保組員於航空器起飛、降落時,告知乘客繫妥安全帶或肩帶。飛航中遭遇亂流或緊急情況時,組員並應告知乘客採取適當之行動。
航空器使用人應確保航空器起飛後,即使繫安全帶指示燈號已熄滅,組員仍應立即告知乘客於就座時繫妥安全帶。
航空器使用人不得准許乘客使用客艙組員座椅。但經民航局核准者,不在此限。
備有自動充氣緊急撤離輔助裝備之航空器,於執行載客任務時,在該裝備之啟動裝置未備妥可用前,不得於地面移動及飛航。
航空器使用人應於營運規範內訂定乘客隨身行李計畫,該計畫應包括各航空器型別之隨身行李件數、重量、尺寸及相關控管作業,並報請民航局核准。
乘客隨身行李應置於乘客座椅下或客艙行李櫃內,以避免滑動或掉落,並不得阻礙緊急裝備之取用及緊急撤離通道。但經民航局核准者,不在此限。
非經確認每件隨身行李均已放置妥當,航空器使用人不得允許航空器後推、準備滑行。
航空器於飛航中,為避免航空器飛航或通訊遭受干擾,航空人員、航空器上工作人員或乘客應依本法第四十三條之二第二項公告之限制規定使用個人電子用品。
航空人員、航空器上工作人員或乘客於航空器內吸菸者,機長應報請內政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依本法第一百十九條之二規定處理。
任何人於航空器內不得飲用酒精性飲料。但該飲料係由航空器使用人於餐飲服務時所提供者,不在此限。
航空器使用人不得於其航空器內提供酒精性飲料予下列人員:
一、已顯示醉態者。
二、解送人與被解送人。
三、依規定持械登機之人員。
航空器使用人得拒絕已顯示醉態者登機。
航空器使用人於航空器地面移動、起飛或降落階段,不得提供餐飲服務。
航空器使用人非經確認每一食物及飲料服務盤與座椅之餐桌均已收妥,不得允許航空器起飛或降落。
航空器使用人非經確認每一服務用車均已固定妥當,不得允許航空器於地面移動、起飛或降落。
航空器使用人非經確認每一影響通道之螢幕皆已收妥,不得允許航空器起飛或降落。
航空器使用人應確保客艙內服務用車不得於無組員照料之情況下留置於通道;於使用中未移動時,亦應固定。
客艙組員於起飛及降落階段應確認客艙內服務用車及裝備已經固定於適當儲放空間。
航空器使用人應對客艙內服務用車及其固定裝置之故障,訂定通報程序。
第一項至第三項作業之程序應訂定於客艙組員手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