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編章節條文

法規名稱: 地籍測量實施規則
法規類別: 行政 > 內政部 > 地政目
附檔:
※歷史法規係提供九十年四月以後法規修正之歷次完整舊條文。
※如已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公告變更管轄或停止辦理業務之法規條文,請詳見沿革
第 二 編 地籍測量
第 三 章 戶地測量
第 四 節 戶地航空攝影測量
戶地航空攝影測量,以用立體測圖法為主,必要時得採正射投影法或糾正鑲嵌法。其作業方法如下:
一、地籍調查。
二、布設航測標。
三、航空攝影。
四、像片認點。
五、實地控制測量。
六、空中三角測量。
七、界址點坐標測量。
八、測圖或糾正鑲嵌圖。
九、實地補測及調繪。
下列各種點位,除另有規定外,應於實施航空攝影前布設航測標:
一、界址點。
二、都市計畫樁。
三、圖根點。
四、基本控制點(三角點、精密導線點、衛星控制點、水準點。)
五、像片控制點。
六、加密控制點。
航測標須布設於正確點位上,其對空通視應良好,對空通視不良或航測標布設困難之點位,得於附近地點選補助點,並布設航測標。
航測標須視點位之地面情況,選用耐久、易布設,且與地面對比差良好之材料。航測標之形狀以方形或圓形為準,其大小以在像片上比儀器量測標大零點零一毫米為原則。
航空攝影須先在現有適當比例之地圖上設計航線。航線方向為東西向。但得視氣候情形及地形情況而定之。
航空攝影使用之飛機,應能保持穩定之航行,其速度及航高並應適合航空攝影。
航空攝影應於天氣晴朗,能見度佳,並於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之間實施為原則。
航空攝影機之選用,以配合測圖儀器為主。但須受下列之限制:
一、鏡頭輻射畸變差應小於零點零零五毫米,分解力每一毫米應多於四十根線。
二、不得使用超寬角攝影機。
三、城市及高山地區不得使用寬角攝影機。
航空攝影像片之比例尺,依測圖比例尺之需要規定如下:
一、圖比例尺為五百分之一者,其像片比例尺應為三千分之一。
二、圖比例尺為一千分之一者,其像片比例尺應為五千分之一。
三、圖比例尺為二千五百分之一者,其像片比例尺應為九千分之一。
四、圖比例尺為五千分之一者,其像片比例尺應為一萬二千分之一。
五、圖比例尺為一萬分之一者,其像片比例尺應為二萬分之一。
以正射投影法製圖時,得視需要另定之。
航空攝影像片之航線間重疊為百分之三十以上,前後重疊為百分之六十以上。
航空攝影詳細記載攝影紀錄,其內容應包括下列各款:
一、地區名稱。
二、日期。
三、氣候。
四、飛機及攝影機型號。
五、航高、航線及對地速度。
六、底片種類、號數及比例尺。
七、露光時間及沖洗藥品。
八、作業人員。
九、其他有關資料。
航空攝影後,應即繪製涵蓋圖,並檢查底片。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重行攝影或補攝:
一、航線偏差超過百分之十。
二、重疊不足,像對不能涵蓋全測區。
三、航高過高或過低,致底片比例尺與規定相差百分之十以上。
四、航傾角或航偏角大於五度以上。
五、底片有雲、陰影過長,模糊及其他因攝影或沖洗不良,致無法用於量測及製圖。
像片認點應詳細記載使用儀器,確認情況及作業時間、人員等資料。經確認之點位,應在像片上刺點圈註。
像片控制點每像對至少四點,以空中三角測量方法測定為原則。
實地控制點之分布,得視空中三角測量之需要定之。
平面控制測量,以基本控制測量方法實施,並依基本測量實施規則及本編第二章有關規定辦理之。
高程控制測量採直接水準測量或三角高程測量方法辦理之。
空中三角測量採純解析空中三角測量法、類比儀器(Analogue Instrumen-t)航帶空中三角測量法或獨立像對空中三角測量法施行之。
空中三角測量各像對之副點與翼點,應以立體轉點儀刺選圈註,並轉刺於鄰片上。
空中三角測量應使用二等以上之精密航測儀器;其成果應配合量測及製圖精度之要求。
界址點坐標之量測,以與空中三角測量合併實施為原則。
測得之界址坐標須展開於原圖紙上,其點位誤差應在圖上零點二毫米以內。一宗土地之相鄰界點,應連接成界址線。
採糾正鑲嵌法時,應根據航攝底片與控制點,用糾正儀糾正為適當比例尺之照片,並鑲嵌成圖、劃分圖廓或採圖解法,直接製成原圖。
用糾正儀糾正時,對點誤差,不得超過一毫米。
複照作業,根據糾正之鑲嵌照片圖,複照成需要比例尺之照片,再曬印藍圖。
立體測圖或糾正複照後,應根據藍圖及照片或圖解法直接製成之原圖,在實地逐號檢對調繪;其蔭蔽不清之處及照片上不能顯示之界址,並應以經緯儀或平板儀補測之。
地形圖之測繪規範另定之。